鋼鐵產量意味著一個工業的發展、城市化的進程,中國在這項指標中以53.31%的姿態占得全球鋼鐵產量魁首,驚艷了世界,這個數據屬于中國無數鋼鐵企業,他們對于我國鋼鐵行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提到這兒就不得不說昔日輝煌的中國四大民營鋼鐵巨頭了,別看是四家民營企業,但他們曾占據了鋼鐵產業的半壁江山,只不過如今卻落得凄冷慘淡。世事無常,總有興衰,但這四大民營鋼鐵巨頭的興衰史卻總是讓后人感慨不已。
一、"長子"海鑫
當海鑫集團843筆應收款項在阿里司法拍賣平臺落寞的結束拍賣時,很難想象,這筆高達22.35億元的資產包,終被打出了6600萬的"骨折價",盡管如此,但始終無人問津。
01:長者奮斗
海鑫鋼鐵集團成立于1992年,他的董事長是個普普通通的農村人,跟絕大多數為生計所迫的年輕人一樣,李海倉年紀輕輕就外出打工了,只有高中學歷的他只能在榨油廠、肥皂廠當工人。
工人的生活十分忙碌,但李海倉在忙碌中并沒有迷失自我,反而是一直在尋求機遇,后來他成功在村里辦起了油坊,開起肥皂廠。而他并沒有滿足現狀,32歲的李海倉決心沖一次。
1987年,他帶著集資的40萬元,在山西建立了個合股經營的洗煤焦化廠,此后,憑借著自己的經商天賦,李海倉在焦化廠的基礎上向鋼鐵進軍,五年之后,海鑫鋼鐵集團成立。
十年之間,李海倉讓自己成為身家30億的大富豪,更將海鑫打造成一個以鋼鐵業為主體,以房地產、水泥等為輔的大型企業,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成就離不開以下的原因:
其一,致力創新。李海倉親自把關產品結構的調整,致力于讓海鑫鋼鐵走到科技的前沿——關閉土焦時,海鑫已用上了機焦;淘汰小機焦、小煉鐵時,海鑫已開始使用高技術的煉鐵爐和煉鋼爐。
當國內的鋼鐵市場趨于飽和時,海鑫早已"領跑"世界鋼鐵行業,能夠生產出高質量、低成本的產品,占領了大半鋼鐵市場。
其二,道路明確。在企業發展中,李海倉從來不打無準備的仗。李海倉是一個懂發展的人。他為自己的海鑫集團培養了五件"利器"——成本、質量、誠信、資本和人才,憑借著這五個法寶,海鑫集團從決策、立項到施工、投產從來沒有超過兩年,正是這種效率,讓海鑫集團迅速發展。
只不過在事業發展的黃金期,李海倉卻因為生意摩擦被舊日好友槍殺于辦公室,其中恩怨旁觀者無從知曉,但更多人關心的是海鑫集團何去何從。
02:少帥接班
李海倉遇刺的時候,其子李兆會才22歲,正在澳大利亞留學,讀的是營商和企業管理,在外留學并不是他有多,而是父親的安排,從種種事跡看來,他看起來并不是一個合適的接班人。
但當重任都壓到肩頭的時候,這個22歲的少年仿佛一夜間長大,一改往日貪玩的習氣,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在他上任的年,正值"非典",隨之而來的是煤價高漲,用電受限,運輸緊張,但李兆會危機處理的并不錯。
在他的帶領下,2003年成為了海鑫鋼鐵集團發展好的一年,這一年海鑫資產總值達到50多億元,這樣漂亮的業績讓公司上下質疑者啞口無言,他也開始打造屬于自己的王朝。
03:新的王朝
與每天泡在鋼鐵車間的父親不一樣,他對資本市場的運作更感興趣,在專心搞鋼鐵三年之后,李兆會去大都會炒股了。
當時正值全民炒股的高峰,年僅25歲的李兆會有著數以億計的現金,很難對這股發財狂潮不動心,再加上海鑫鋼鐵在主業上遭遇麻煩——鋼材價格不斷跳水,號召去產能,讓李兆會愈發的想要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炒股無疑是好的選擇。
在資本市場上,李兆會風光無限,但在實業領域,由于鋼鐵行業盛而衰,全行業平均負債率上升接近20個百分點,海鑫也難以逃脫。資本市場上的風光并沒有挽救李兆會的海鑫集團。
隨后海鑫集團資金鏈出現斷裂,虧損負債進一步惡化,后來更是陷入停產。而海鑫的問題除了大環境下鋼鐵行業的不景氣,還因為兩點重要原因:
其一,失去了盈利能力。雖然李兆會接班后兩年盈利,但這更多是其父的余蔭,李兆會并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盈利項目,故而行業衰退后變得束手無策。
其二,失去企業家精神。李兆會帶領的海鑫在任命上更多的是任人唯親,自己專斷。
海鑫在出事之后,雖然苦苦支撐不愿破產清算,但終還是走了這條路,雖然資產包號稱22億,但其中幾乎全是爛賬,6600萬的破盤無人愿意接受。終,由建龍集團對海鑫集團實施并購重組。
二、"本心"鐵本
在吳曉波《大敗局》中出現的企業家人物眾多,而其中讓人印象深刻、心難平的不多,戴國芳和他創建的"江蘇鐵本鑄鋼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個。
01;實干家風范
戴國芳只有小學文化,但卻是個實干家,一心只想著做事是出了名的"五不老板"。上世紀90年代,蘇南模式如日中天,戴國芳也不甘人后,在有一定資金后,他也開始煉鋼。后來更是承包了六家瀕臨倒閉的鋼鐵廠,就這樣,1996年,鐵本鋼鐵有限公司在常州成立。
所謂"鐵本",在戴國芳口中是以鐵為本,這種將鋼鐵植入本心的理念在后來對鐵本更是影響深遠。據當地人說,鐵本的"高爐項目"落地時,戴國芳曾對著高爐長跪不起。這一年,鐵本向全國銷售了100萬噸鋼鐵,規模迅速擴大,銷售收入超過了1億元。
欲望是永無止境的,戴國芳亦然,在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他決定讓鐵本飛得更高、走更遠,于是他向政府遞交了新廠的修建計劃。
總被戲稱為"內斗大省的江蘇省",地域之間摩擦不斷,2000年之后,蘇州、無錫一騎絕塵,常州的發展卻有些緩慢,當地的官員看著這樣的情況心中也很是著急,而正在此時,鐵本的擴產計劃讓他們眼前一亮。
一方面,鋼鐵項目投資大,,對GDP拉動作用明顯;另一方面,戴國芳人品信得過。如此,雙方一拍即合。
02:奮斗者落幕
在當地官員的推動下,鐵板產能一再擴張,在短短的六個月時間里,新廠產量規劃從260萬噸擴大到840萬噸,規模占地從2000攀升到9379,總投資106億元,這一時期的戴國芳信心滿滿,也就是此時放出了"3年內超過寶鋼,5年內追上浦項"的豪言。
但當時的戴國芳并沒有那么多錢修建新廠,于是他聯合當地政府向銀行貸款修建新廠,這樣的計劃又如何獲得審批資格,戴國芳新廠的存在其實涉嫌違規了。
雖然地方政府考慮的是如何加速地方的發展,但是在中央眼里,他們卻想著如何控制經濟過熱,那時宏觀調控正在醞釀之中,因為鋼鐵行業已經向鋼爐中的火一樣滾燙了。
就這樣,未批先建的鐵本項目被新華社記者寫入內參。九個部委來到常州對鐵本進行徹查,只不過徹查之后的題本并沒有被查出貪污腐敗,這也從側面表示出來,當時的常州市委書記想做實事,戴國芳也想做實事,只不過時運不濟罷了。
身陷囹圄的戴國芳因為讀書不多,不懂政治,連帶鐵本走向了末路,好在鐵本后審判時法罪錯位,原先公告的五大罪名一個也沒有出現,后以虛罪,這個行業公認的潛規則提起訴訟。
雖然板子打在了鐵本身上,但是戴國芳也需明白,鐵本的衰敗,是因為他對法律的不重視,作為企業,還是要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經營,增強自身的政治敏感度,鐵本就是前車之鑒。
三、"工作狂"沙鋼
在鐵本落幕之后,他的東安老廠被本地的鑫瑞鋼鐵收購,沒過幾年,鑫瑞又被中國的民營鋼鐵集團——沙鋼收購。而此時的沙鋼,正是發展的佳時期。
01:"領頭人"的效率
作為沙鋼的創始人,沈文榮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一方面他毫不猶豫的引進新鋼鐵技術及生產線;另一方面,他卻在成本上致的進行控制。
從1984年沈文榮就擔任了江蘇省張家港市鋼鐵廠廠長,他上任之后,一改生產線雜亂的局面,重新布局,以市場為導向,引進新短流程設備,只為提高鋼鐵廠產量,在他的正確決策之下,江蘇省張家港市鋼鐵廠產量迅速提高,更是達到了60%的市場占有率。
而沈文榮的魄力從來不局限于此,他在2001年的"鳳凰"項目中,更是跑贏了時間。那時,蒂森克虜伯的"鳳凰"鋼廠成本高,競爭力低,瀕臨倒閉,四處尋找買家。沈文榮得知之后,他選擇將這家德國鋼廠如數"吞下"。
萬里路程如何解決?沈文榮選擇了整體搬遷,整個過程沙鋼耗費200億,在德國將25萬噸設備拆卸,運往中國,重新組裝。
憑借著這套設備,沙鋼的產能直接躍升到1000萬噸以上,成為了國內鋼鐵巨頭。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整個搬遷所處的時期也是在宏觀調控的過程中,不過沙鋼用自己的方式跑,贏了時間,贏得了掌聲。
作為沙鋼的"領頭人",沈文榮不僅做事有魄力,而且是個十足的工作狂,若在國內出差,長三角地區,無論多晚,他都會趕回沙鋼然后回家。
除此之外,沈文榮還在很長時間內保持每天工作16個小時,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人,沈文榮將自己的做事風格帶給了整個企業,沙鋼工作人員也領會到這種精神,在工作上兢兢業業,一絲不茍。
設備上的不斷更新,加上工作人員的"賣命",沙鋼成為了中國的民營鋼鐵集團,再后來更是收購了江蘇淮鋼集團,常州鑫瑞特鋼等多家鋼鐵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更是進入了世界500強,可以說對于整個中國鋼鐵行業而言,沙鋼功不可沒。
02:后繼者的"追趕"
沙鋼很輝煌,在很長時間都高居中國鋼鐵行業的榜首,營業額更是高達2520.85億元,甚至沈文榮還被稱為"鋼鐵沙皇",只不過在后繼者的追趕之下,沙鋼也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根據沙鋼集團2019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沙鋼凈利潤為32.37億元,不到上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在業績下滑之際,沙鋼的負債規模也出現了顯著的增長,截至一季度末,沙鋼集團資產總計2075.97億元,負債合計1243.41億元,而沙鋼系更是退出了一家參股公司。
不知是出于何種原因,沙鋼近年來與金融機構合作頻繁,尤其是今年以來,沙鋼發行了不少債券,其中不少用于償還到期銀行貸款。
沙鋼在丟掉鋼鐵行業榜首之后的業績以及一連串的舉動,讓人浮想聯翩,沙鋼早已不復往日輝煌,但對于"百足之蟲"而言,找對方法度過難關并不是一件難事,且看沙鋼如何破局了。
四、"新秀"德龍
身為德龍鋼鐵集團的董事長,丁立國很驕傲的是在幾十年時間里,自己能夠抵制各種誘惑,沒有去做其他行業。直到今天還在牌桌上,沒有掛掉。
為什么說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呢?從上述三家民營鋼鐵企業發展中就不難看出,鋼鐵行業屬于基礎設施級行業,受到經濟大環境和宏觀政策的制約,也容易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
就比如2004年的鐵本,因為宏觀調控控制產能,去杠桿,這個投入了幾百億的民營鋼鐵企業成為了犧牲品,甚至仍然有人把戴國芳稱為是宏觀調控祭旗者。不過,德龍卻出現在鐵本沒落之際。
很難想象,曾經顯赫一時的國有獨資公司渤海鋼鐵,即后是被民營的德龍鋼鐵集團收購,德龍也因為對渤海鋼鐵企業的重整,實現3000萬噸鋼鐵產能,成為了新一代的鋼鐵巨頭。而德龍在這么多年以來能夠走向壯大的原因是:
其一,的真知卓識。
跟上述三家企業不同的是,德龍的董事長丁立國畢業于華北理工大學,學習機械制造,他不僅了解大量關于機械和制造的知識,而且思想覺悟較其他民營企業董事長高,政治敏銳性強,能夠及時窺見時代對于企業的影響,及時作出政策調整,在他眼中,找尋自身產品的定位為重要。
其二,對科技創新為重視。
丁立國一上任就拿出了5億的資金投入高技術生產線中,在他的認知觀念里,一定要讓企業科技走在前沿,在其他企業仍然使用傳統產品時,德龍早已研發出"領跑"的新產品了。
有著觀念的的發展理念,德龍創造出與眾不同的鋼鐵行業,其鋼鐵廠不僅僅是4A級景區,更是有著國內的鋼鐵金剛園,成為整個行業的標桿。
這幾年德龍發展勢頭猛,企業資產規模約160億元,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雖然它只是鋼鐵行業的"新秀",但是所表現出的巨大潛力讓不少人驚嘆,它正在以不可抵擋的實力搶占著市場,甚至有望成為下一個鋼鐵行業的""。
時代的變遷要求每一個行業主動尋求發展,鋼鐵行業也不例外,中國鋼鐵行業所達到的成就是背后無數企業用汗水與血淚煉就的。對于正在蓬勃興起的企業而言,唯迎難而上,與時俱進,方創造屬于自己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