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根據旬報推算的1月份日均粗鋼產量為167.97萬噸,2月份為169.84萬噸,比去年同期的193.13萬噸、193.95萬噸分別下降13.03%、12.43%。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是1月份日均粗鋼產量為183.0萬噸,2月份為192.7萬噸,前兩個月累計粗鋼產量同比增長2.2%。
兩者數字相差較大,而且出現了一增一減兩個相反的結果,這就給鋼鐵生產分析帶來了困惑,也引起了鋼鐵企業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對鋼協和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進行了粗淺的分析,從而對1、2月份的產量數據作出解讀。結果顯示,鋼協根據旬報預估的全國粗鋼產量數據反映出的減產趨勢與實際情況比較吻合。
數據之誤差并非由預估方法造成
鋼協根據旬報預估的1、2月份全國粗鋼和鋼材日均產量以及與統計局發布的相應數據的差距。從中可以看出,鋼協預估粗鋼產量與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的差距為:1月份-15.03萬噸、2月份-22.86萬噸,差比分別為-8.2%和-11.9%。而鋼協預估鋼材產量與統計局公布數據的差距為:1月份8.2萬噸、2月份-12.16萬噸,差比分別為3.7%和-5.0%。可見,鋼協對鋼材產量的預估比對粗鋼產量的預估更接近于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
根據2011年12月的統計數據,鋼協會員企業粗鋼產量和鋼材產量分別占全國規模以上企業總產量的86%和65%。也就是說,采用相同的樣本÷相同的方法,對樣本占比小的鋼材產量的預估值比樣本占比大的粗鋼產量的預估值誤差更小。很明顯,如果說數據的誤差是由于預估方法造成的,恐不會有此結果。
鋼協預估粗鋼和鋼材日均產量與統計局發布數據的差距。
增加的鋼產量主要來自非鋼協會員企業
2012年1月-2月份,鋼協重點統計的會員鋼鐵企業粗鋼產量為負增長,鋼產量的增長只能來自會員外企業。按國家統計局口徑,會員外企業增產粗鋼337.27萬噸,增長23.4%,相當于日產粗鋼31.97萬噸。而2011年非會員企業全年粗鋼平均日產水平為25.6萬噸,12月份僅為18.48萬噸。很難想象,在1、2月份有元旦、春節、元宵節三個節日,原材料成本壓力尤存、鋼材市場需求尚未釋放的環境下,非會員鋼鐵企業的產量能有如此迅猛的增長。
1月-2月份粗鋼產量增加最多是河北省,增加167.6萬噸,增量占全國增量的比重為67.83%,產量占全國的26.54%,都遠高于去年全年的水平。這顯然也是不正常的。
2011年河北省鋼產量占全國比重24.1%,占增量的比重為23.0%,2012年1月-2月份鋼產量占26.54%,增量占全國67.83%
粗鋼產量統計中兩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鋼鐵產量統計中,鋼材產量一直大于粗鋼產量。過去人們對此的解釋一直是鋼材生產中存在重復加工,有重復統計。但是最近發現,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鋼材中熱軋鋼材產量高于粗鋼產量已經成為常態。
由于熱軋材基本上不存在重復加工,而且這里說的熱軋材中還不包括本企業供冷軋和焊管的原料,所以簡單地用重復材的概念已經不能解釋粗鋼和鋼材的比例關系了。這就存在兩種可能,一是鋼材統計多了,二是粗鋼統計少了?,F在看來,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從近年來礦、鐵、鋼平衡的角度也支持這一判斷。
另一個現象是,近年來在年末和年初熱軋材與粗鋼比會出現異常波動。規律是年末該比值增大,年初立刻大幅回落。從中可以看出,重點企業粗鋼產量比重在年末明顯上升,到來年年初比重又開始下降。
由于重點企業的鋼產量并沒有在年末增產、年初減產的現象,再加上圖中重點企業鋼材產量占全國的比重穩定保持在60%-70%之間,說明全國粗鋼產量統計數據在年末、年初會出現異常波動。而這種波動顯然不是因為市場因素造成的。
國統局去年同期數的變化造成今年粗鋼產量同比增長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1月-2月份粗鋼產量同比增長2.2%。這個結果是基于今年報送的當期統計數據和同時報送的去年同期數計算得出的。但是,國統局2011年3月公布的1月-2月份粗鋼產量是11417.8萬噸,而2012年3月發布的上年同期數據(即企業今年伴隨1月-2月份數據報出的2011年1月-2月份粗鋼產量)是11014.5萬噸,比去年發布的數字小了403.3萬噸,因此,去年的基數下降造成了今年的統計數同比增加247.1萬噸。以往的上年同期數和前一年的數字也不完全相同,但差距并沒有這么大。2012年1月-2月份的鋼材和生鐵的上年同期數和前一年的數字差距均小于粗鋼產量的差距。
另外,據國家電力工業統計月報,1月-2月份黑色金屬冶煉行業用電量同比下降6.2%,與粗鋼產量同比增長的趨勢不相符。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國家統計局統計的全國粗鋼產量在年末、年初會出現規律性的波動,即年末減少,年初增加。
2.國家統計局今年統計中粗鋼產量的去年同期數變化較大,造成鋼產量同比增長的現象,而市場和相關數據并不支持這種增長。
3.鋼協根據旬報預估的全國粗鋼產量數據反映出的減產趨勢與實際情況比較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