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整合沒有給煤炭行業帶來理想的效果呢?為什么整合以后的煤炭行業,反而出現了比整合前更多的矛盾和問題呢?沒有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而是完全依賴行政手段,無疑是最根本的原因。
讓市場機制來決定鋼鐵行業的重組與整合,不僅符合鋼鐵行業的實際,也符合新一屆政府大力推行市場化改革的目標與要求。而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所要做的,就是制定規則、規范秩序、實施監督
據媒體報道,在日前召開的山西煤炭企業融資座談會上,相關部門透露,今年以來,山西煤炭企業負債率節節攀升。截至2013年6月末,焦煤、陽煤、同煤、潞安以及晉煤五大煤炭集團負債率均在73%以上,負債總額近6800億元。
從整合以來這幾年煤炭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可以說沒有一家大型煤炭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投資決策能夠免受政府的干預、免受行政的控制。幾乎所有企業的生產經營目標、利潤目標等都是政府下達的,而不是市場決定的。
而企業為了完成政府下達的經營目標,特別是產能目標,在自身并沒有多少積累的情況下,只能依靠負債來投資,靠負債來擴大生產規模和產能。這也是為什么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僅僅5家煤炭企業,負債總額就高達6800億元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從目前煤炭行業的形勢以及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短期內是不會有明顯好轉的。即便出現好轉,也會因為國家對環境保護要求的提高、節能降耗標準的提高等,不會再出現前幾年那樣的“好日子”。也就是說,煤炭行業將進入相對穩定和平緩的階段,煤炭價格也將趨于穩定和平緩。這也意味著,高額負債將成為煤炭企業走出困境最大阻力之一。就算價格能夠出現一些回升,也難以消化巨額債務帶來的成本壓力。
煤炭行業的冬天,時間不會太短,“寒意”也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伴隨著煤炭企業。
那么,為什么整合沒有給煤炭行業帶來理想的效果呢?為什么整合以后的煤炭行業,反而出現了比整合前更多的矛盾和問題呢?沒有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而是完全依賴行政手段,無疑是最根本的原因。而所以在整合中不按市場規律辦事,而過度利用行政手段,則在于當時的整合,最主要的出發點是為了防止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而不是為了煤炭行業的健康發展。也正因為如此,相當一部分企業的整合,是采取“拉郎配”的方式。特別是要求民營資本退出,更是反市場的。
事實上,如果在制定整合方案時,能夠更多地從煤炭行業的健康發展出發,從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出發,按照市場規則,以資本為紐帶,對企業進行整合,也許就不會出現后來的政府行政干預過多的問題,政府給企業下達的生產經營目標和產能擴張目標,就會受到市場的有效約束與控制。
問題出就出在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將市場的無形之手完全捆綁了起來,市場對煤炭企業的作用,基本沒有了。沒有了市場的調節,煤炭企業也就完全成了政府及其官員的政績工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年,政府都在不顧一切地負債經營、負債建設,又怎么可能不讓風光無限的煤炭企業負債擴能呢?每家企業都在政府的有形之手干預下快速擴張,煤炭行業又怎能不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呢?短短的幾年時間,就有這么多家煤炭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也足以可以看出,煤炭企業的擴張步伐有多么的大、多么的快。
從煤炭行業快速整合到快速擴張再到快速陷入困境,不禁讓我們想到目前正在合力推進的鋼鐵行業整合。因為,種種跡象表明,鋼鐵行業的整合,似乎又在蹈煤炭行業之覆轍,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有明顯的過度干預之嫌。所不同的是,地方利益保護會成為鋼鐵行業整合最大的阻力之一。
如果鋼鐵行業的整合,不能吸取煤炭行業整合的教訓,繼續用行政手段來左右、來控制。那么,不僅整合的難度會很大,即便整合成功,又可能是煤炭行業的翻版,不要幾年時間,各種矛盾和問題就會頻發。
實際上,從鋼鐵行業2003年到現在的幾次調控情況看,行政手段對產能過剩問題的解決,已經沒有任何作用與效力。相反,行政手段用得越多,調控的效率也就越低。不僅如此,還會產生許多相反的作用。要想讓鋼鐵行業的整合不重蹈煤炭行業的覆轍,唯一的辦法,就是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用市場化手段對鋼鐵行業進行整合與規范。
而讓市場機制來決定鋼鐵行業的重組與整合,不僅符合鋼鐵行業的實際,也符合新一屆政府大力推行市場化改革的目標與要求。而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所要做的,就是制定規則、規范秩序、實施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