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數十個部門和單位參與編制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環評”16日通過國家環保部驗收。不過,對于有著追求GDP增長強勁動力的西部地區來說,這份“紙上談兵”的文件究竟能有多大的約束力,仍令人懷疑。
“保生態、優布局”
環保部介紹,西部大開發戰略環評是環保部在五大區域戰略環評的基礎上,從2011年開始組織開展的又一重大區域性戰略環評。
該項目所涉及的貴州、云南、甘肅、青海、新疆五?。▍^)國土面積共計341.1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35.5%,經濟總量2.27萬億元,分別占全國的10.0%和5.7%。
專家組形成的驗收評審意見認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環評項目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優先示范區”的核心目標和“保生態、優布局、調結構、提效率、建機制”的總體思路,并從轉變發展理念、強化生態環境戰略性保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率、深化制度機制建設等方面明確了具體要求。
專家組建議,將項目成果作為國家有關部門和西部五省區制定相關發展政策、區域發展規劃、重點產業發展規劃以及重大建設項目環境準入等的重要科學依據。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希望這一戰略環評成果盡快“轉化落地”,通過制定分區域的指導性文件,為西部五省區開發建設、重大生產力布局等方面的重大決策做好參謀。
不過,吳曉青也感到僅通過環保部一家的努力顯然不夠?!斑€要完善與相關部門和地方的溝通協調機制,強化戰略和規劃環評對項目環評的指導約束機制?!彼f。
類似的環評規劃在西部地區不是沒有,諸如化工石化等高環境風險產業園區規劃、西南水電開發規劃、中小流域綜合規劃、能源資源開發規劃等等,但很難得到執行。
吳曉青承認,在西部地區,規劃未經環評就通過審批的違法問題在一些地方和行業還較為突出;建設項目未批先建、久拖不驗等違法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干預環評審批。
搖擺的“環評”政策
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的好壞關系到全國的可持續發展。西部大開發政策實施十多年來,西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但也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
調查發現,在西部地區,“先污染、后治理”的現象仍普遍存在,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仍未得到根本控制,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明顯偏低,重點流域水污染形勢嚴峻,水土流失沒有得到根本治理。
西部地區大多處于工業化的初期水平,有的地區工業化剛剛起步,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低,財政收入少,使得西部地區各級政府不約而同地把發展地方經濟作為政府執政的首要目標,形成了追求GDP增長的強勁動力。
據了解,由于西部地區面臨的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環保部對西部的態度也是搖擺不定的。
“十一五”期間,環保部對西部的環保要求較緊,幾次“環評風暴”幾乎都涉及西部重大項目的開發。但2011年,環保部的態度開始轉變。
當年12月,環保部向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市)環境保護廳(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下發了《關于加強西部地區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
《通知》傳達出的一個重要信號是,各地環保部門應根據“差別管理”的原則,下放審批權限,提高審批效率,加速推進西部地區能源、資源開發項目建設。
環保部明確提出“對部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予以傾斜”,包括委托部分審批權限,將環保部直接審批的一些建設項目委托西部地區省級環境保護部門審批;一些部級環評文件下放到省級環保部門。
而對于資源富集地區的資源就地轉化項目等,環保部提出可“在滿足環境功能區要求和總量控制目標的前提下,通過排污交易給予支持”。
“目前西部發展最大的問題就是盲目照搬東部發展模式。搞不好,人家滑下坡,你也會跟著掉溝里?!敝袊鐣茖W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張曙光說,東部地區先污染后治理、城市盲目擴張、大面積擁堵、基礎設施跟不上擴張速度、管理和服務跟不上硬件設施等問題已經開始在西部地區出現。
一些民間環保組織人士表示,對于西部生態脆弱的地區,應該實行更嚴格的環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