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業并購潮將至:在最壞的時候做最好的準備
鄭理/文
2013年中國的鋼鐵行業深陷泥潭,在經濟下行趨勢中掙扎,出現了大面積、系統性的全行業虧損。在行業內部,供需矛盾升級,鋼廠庫存高企,資金鏈斷裂,迫使不少鋼廠和鋼貿企業停產、轉型、歇業,甚至破產,可以說進入了鋼鐵行業最艱難的“寒冬”。但任何絕望中都有轉機,我們應該在最壞的時候做最好的準備——大力推動中國鋼鐵行業的并購步伐。
在世界范圍內,全球的鋼鐵行業一共經歷了4次并購浪潮,很大程度上挽救了這個傳統制造業,延續了行業生命。19 世紀末20 世紀初,金融巨頭JoPo摩根吞并了785家中小鋼鐵廠,并把收購的這些鋼鐵廠合并成美國鋼鐵公司,造就了世界上第一家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超大型公司,控制了美國鋼鐵業產量的70%,開啟了全球范圍內第一次大規模的行業合并。20 世紀70 年代,世界排名第六的八番和排名第十的富士鋼鐵公司合并成立新日鐵,其鋼產量一躍達到3295萬噸,名列當時世界榜首,這宣告了日本鋼鐵業黃金時代的來臨。20 世紀90 年代,歐洲鋼鐵行業的大并購浪潮,形成了盧森堡的Arbed集團、法國的Usinor集團、英國的Corus集團、德國的Thyssen-Krupp、意大利的RIVA 集團、英國的LMN(Ispat)集團等國際大鋼鐵集團。至此,歐洲鋼鐵業達到頂峰,全球十大鋼廠中坐擁六席,也是鋼鐵并購行業真正跨越國界,過渡至完全國際化的階段。本世紀初,法國于齊諾爾、盧森堡阿爾貝德和西班牙阿塞雷利亞3家企業聯合組成安賽樂,鋼產能達到4600萬噸,成為世界最大鋼鐵企業,形成了第四次浪潮。經過這四次并購浪潮,全球歐美市場的鋼鐵行業不斷地在技術和渠道上整合,融資模式的改進,深化推進了整體產業鏈的開發。
反觀中國,我國鋼鐵行業并購重組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1999年,該時期是政府主導國有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主要為省內企業重組,也有跨省重組,重組方式為中央或地方國有企業之間的資產劃撥調整;2000年-2005年7月,該階段的鋼鐵業并購重組以政府主導為主,港資和民營企業開始參與進來,但此階段的重組力度不夠,由于鋼鐵企業數量增加,鋼鐵產量快速增長,行業集中度反而降低;2006至今,2005年鋼鐵產業政策頒布后,行業并購重組加速,該階段政府引導與市場結合,國企、民企、外企均積極參與,除了省內、區域內國有企業重組外,還有跨區域、跨行業、跨國界、跨所有制的聯合、并購和重組,既有橫向重組也有縱向并購。兼并重組方式從無償劃撥逐步向股份轉讓和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股權收購的方式發展。
當前,我們正在經歷第三階段的深水區。在深水區中,民營企業的自發并購尤為重要。在《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要大幅減少鋼鐵企業數量,全國形成六至七家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因此,占據中國鋼鐵行業半壁江山的民營鋼鐵企業只能通過并購重組才可以生存,最終整合成一個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產能1000萬噸以上的大型鋼鐵集團。從鋼鐵行業深化投資體制的改革政策上,三中全會也提出要求,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主要是強調企業投資行為的發生將主要從企業的經營能力出發,立足于市場需求,從而弱化政府主導作用。就鋼企并購而言,政府完全主導式的并購行為或將相對減少,政府在鋼企并購中的作用或將逐步淡化,民企主導的并購也將成為大趨勢。
站在金融行業的角度看,以銀行為例,以往單純的向鋼鐵企業貸款的間接融資手段,很容易導致批量性、區域性不良率的升高,促使銀行的風險大幅度上升。只要改變融資策略,從單一的資金提供方變為協助這個行業在經濟下行中做風險預判,通過和全方位金融服務,從企業的單一資金需求發展到整個行業的整合,讓虛擬經濟最大可能地參與到實體經濟中去。